• 财讯网
  • 主页 > 快讯 > 正文

    全球速读:土叙地震中的千年古迹:曾有文物在深圳展出,余震下恐再受损

    2023-02-11 10:00:48  |  来源:南方都市报  |  编辑:  |  

    土耳其叙利亚交界地区连续发生的两次7.8级地震,以及不断袭来的余震,已带走2万多人的生命,也让多处屹立千年的文物建筑受损甚至坍塌。

    2月7日和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披露,世界文化遗产“迪亚巴克要塞和哈乌塞尔花园文化景观”的所在地,土耳其城市迪亚巴克多处建筑倒塌,叙利亚的阿勒颇古城也受损。此外,离震中不远的其他世界遗产地可能受到地震波及。

    地震的发生地,正好属于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两河地区,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众多文明在此交汇传播。2021年8月,“‘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开展,其中也有部分文物来自阿勒颇博物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次地震,使得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危如累卵。有专家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担忧,“余震可能会持续对这些历史建筑构成损害。地震导致建筑坍塌、墙体开裂等,水分渗入建筑墙体内部,可能会导致盐析等病害。”他十分担心余震和雨雪对历史建筑造成二次损害。

    千年古迹受损

    土耳其、叙利亚作为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人类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纵横古今的经纬网。

    然而,一场余震不断的地震灾难,让这片土地上承载人类文明厚重历史的千年古迹受损甚至坍塌。

    南都记者注意到,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对土耳其城市迪亚巴克多处建筑倒塌深感痛惜。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迪亚巴克要塞和哈乌塞尔花园文化景观”的所在地,历经罗马、萨珊、拜占庭、伊斯兰和奥斯曼时期,一直是重要的区域中心。次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披露,目前已知叙利亚的阿勒颇古城受损。

    离震中不远的其他世界遗产地也可能受到地震波及,如哥贝克力石阵、内姆鲁特达格、阿斯兰特佩土丘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正在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合作伙伴一起,调动专家团队随时准备盘点详细受损情况,以便与有关政府部门合作,保护受影响的遗产。但在目前的紧急阶段,人员抢救和灾难救济是最紧迫的优先事项。

    地震发生后,一个频繁出现的地名——加济安泰普令人文历史爱好者们尤为关注。该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至2000年,是极少数在现代依然有百万人口居住的古城。

    由于距离震中只有数十公里,土耳其的加济安泰普遭受了重创。据当地提供的现场画面,该城的著名古迹加济安泰普古堡的东侧、南侧和东南侧堡体在地震中坍塌,残垣断壁滑落到古堡所在山坡下的道路上。环绕城堡的金属围栏也被震得七零八落,散落在人行道上。城堡旁边的挡土墙也坍塌了,堡体一些部位出现大的裂缝。

    加济安泰普古堡。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距离震中约一百公里的马拉提亚耶尼清真寺的结构严重受损,清真寺的圆顶出现倒塌。耶尼清真寺被视作土耳其马拉提亚省历史的象征。

    在地震中受损的叙利亚阿勒颇古城,此前已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也曾经历战乱。在2012年叙利亚内战的阿勒颇战役中,该城部分地区遭到了反复争夺和轰炸,使得古城根基严重受损。

    阿勒颇古城。

    位于阿勒颇古城中心的阿勒颇城堡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城堡之一。城堡在此次地震中也遭受到严重破坏,多处墙体出现裂缝或坍塌,城堡内的奥斯曼磨坊和东北部城墙的部分已经倒塌。同样在城堡内的阿尤布清真寺宣礼塔及穹顶也遭到严重破坏,城堡通向马穆鲁克塔的入口有不少石材散落。

    叙利亚与中国的交往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罗马时期、伊斯兰时期,还是当代,中国与叙利亚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从未断绝。

    2021年8月,“‘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开展,其中就有部分文物来自阿勒颇博物馆。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副处长冯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叙利亚的珍贵文物能够来到中国展览,除中叙友好这个大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叙方认为中国是非常安全的,博物馆的展陈条件也非常好。

    叙利亚文物曾在深圳展出。图片来源:深圳南山博物馆

    抗震能力较弱

    千年古迹受损严重,与此次地震的强大破坏力脱不开干系。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指出,这是1939年土耳其东部埃尔津詹发生7.8级地震以来,该国发生的最严重灾难。

    英国开放大学行星地球科学教授戴维·罗瑟里介绍,此次地震的最初地质断裂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层,震源深度较浅。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结构与地震工程学副教授穆罕默德·卡沙尼指出:“高震级加上浅震源使这次地震极具破坏性。”

    除了自然原因,当地古迹的特殊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也降低了其抵抗地震的能力。卡沙尼指出,不少倒塌的建筑可能是在现代抗震设计规范之前建造的,因此可能没有针对如此强震的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文博馆员丘博文向南都记者介绍了当地历史建筑的传统特色。土耳其当地不同时期的文物建筑具有不同特色。在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当地深受古罗马的影响,开始在建筑中大量采用筒拱结构。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当地开始主要采用穹顶形成巨大的室内空间。帆拱的使用使建筑墙体及基础得以承受穹顶巨大的荷载。

    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小亚细亚地区的建筑继承了东罗马帝国时期建筑的主要风格。在建设具有大型穹顶的清真寺时,由于穹顶荷载大会对建筑墙体产生水平向推力,人们开始利用清真寺宣礼塔本身的重力,使合力方向更偏向竖直方向,让建筑结构总体更稳定。

    网络上,土耳其的加济安泰普古堡、耶尼清真寺以及叙利亚的阿勒颇古城等古迹在地震中受损、倒塌的照片,令人痛惜。

    丘博文认为,当地传统建筑主要使用砖石材料建造的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相对较弱,在地震中便有可能遭到损伤。

    他补充道,历史建筑在地震中损坏程度不但与其所在位置的地质状况和地震造成的破坏烈度紧密相关,也与建筑在震前的保养维护状况直接相关。

    二次伤害危机

    2月正值土耳其、叙利亚的冬季,地震发生后,当地还被风雪和余震夹击。

    “余震可能会持续对这些历史建筑构成损害。地震导致建筑坍塌、墙体开裂等,水分渗入建筑墙体内部,可能会导致盐析等病害。”丘博文十分担心余震和雨雪对历史建筑造成二次损害。

    他解释,石材、砖块、灰浆等建筑材料中会有可溶性盐,遇到水之后,水分在建筑表面蒸发,可溶盐在材料表面及靠近表面的地方重新结晶。而结晶是在材料中新出现的固体,所以会导致材料中的微孔隙胀大,导致材料损坏。以石材为例,严重的盐析会导致石材表面结壳、脱落。

    地震后,叙利亚和土耳其当地的气温较低,渗入建筑的水分还可能会形成冻融循环。即雪化成水后又凝结成冰,在建筑内部产生膨胀,导致建筑出现裂隙。随后冰再化水,再次循环。冻融循环会进一步降低建筑结构的强度。

    因此,在开展修复工作之前,如何避免历史建筑遭受进一步破坏是当前最关键的工作。同时,大量散落的建筑构件需要进行及时收集、保存,以便之后对建筑进行修复时使用。

    将来进入到灾后重建阶段,历史建筑的修复还要面对资金问题。丘博文指出,特别是在处于内战中的叙利亚,当地政府是否有余力来修缮受损的历史建筑、当地人民觉得将资金用于修缮历史建筑是否值得都仍未知。其次,采用何种修复理念来进行修复也可能会产生争议。

    从地震受损建筑的修复技术上来看,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建筑修缮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国际上针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也有相对成熟的工作流程。他认为,在资金到位、理念明晰的情况下,技术难题多半都可以解决。

    谈及建筑文物修复的意义,丘博文表示,若本次土耳其、叙利亚地震后对建筑文物进行修复,也将为其他国家保护类似建筑提供参考范例。

    “任何建筑修缮项目对后续的保护工作都会有借鉴意义。”丘博文介绍,比如说汶川地震后,我国便通过修缮因地震而受灾的古建筑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对相关受灾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增进对各类古建结构的了解,厘清各类结构的脆弱部位。而对修缮工程成果的统计分析,也使我们能够横向对比各类修复手法的优缺点。这都对开展历史建筑的预防性保护积累了技术经验。

    采写: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周斐 杨天智

    关键词: 历史建筑 阿勒颇古城 加济安泰普

    上一篇:    下一篇: